促进建筑业PPP投资,需关注3个重要环节
| 招商动态 |2016-10-12
传统的建筑企业与政府合作方式,建筑企业主要负责施工建设一个环节,而在新的PPP模式下,建筑企业需要从融资、施建、运营3个环节入手,完成综合运营一体化的转型。投资促进机构在实现政府与建筑企业项目合作的过程中,需注重从3方面进行评估和指导。
所有建筑企业都面临转型挑战
在经济增速放缓、房地产市场下行的形势下,基建投资是短期稳增长的重要手段。政府职能转型和市场化的要求,政府财政不再全额支付基建项目,决定了以政府与社会资本合营的PPP模式将成为时下基建的主要形式,预计未来10年,我国PPP项目有望达到十万亿元规模。
建筑企业是PPP模式的参与主体,建筑业将随着PPP模式的推广发生重大的改变,政府以及政府属性的城投公司将退出市场主体地位,转换职能为监管者,而建筑企业成为项目业主。这样的改变,让建筑企业成为项目的决策者和运营者,担负了更高的责任,更要提高自身的综合运作能力。
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,所有建筑企业获取项目越来越少,越来越难,利润也在下降。2015年,全国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80757.47亿元,增长2.29%,增速较上年下降,且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。2015年,全国建筑业企业签订合同总额338001.42亿元,比上年增长4.49%,增速连续5年下降。2015年,建筑业固定资产投资4895亿元,比上年增长10.20%,增速比上年下降了15.60个百分点。
所有建筑企业都面临转型的挑战,要么扩大营运范围,要么与其他企业合并。PPP模式的推出,无疑给建筑企业开启了一种新的发展方式,在与政府合营的条件下,实现综合运营一体化。
建筑企业需要实现综合一体化运营
PPP模式要求建筑企业全程参与建设项目,从前期的项目规划、设计、投融资到中期的施工建设,到后期的运营管理,都要全面调动企业的能量。参与PPP模式,建筑企业的盈利点也从单一的施工利润扩大到上游、中游、下游的全链条盈利。
因为与政府合作,在政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作用下,以前不能实现的项目,现在成为可能,订单将会增加,而且提升了资金使用效率,投资回收更有保障,还可通过项目实现品牌效应,扩大企业影响力。所以,建筑业很可能迎来一段爆发式的增长,预计市场在未来10年左右,建筑业投资额可能达到10万亿元的规模。
建筑企业在施建环节是当然的强项,而在前期策划与融资、后期运营方面则是弱项,而市场的发展趋势,要求建筑企业改进理念,争取升级和转型,实现综合运营一体化。
以建筑企业的自身特性,其转型必须是在PPP项目合作的实践中来完成。在这个进程中,作为传递政策、落实项目的投资促进机构,可以很好地发挥作用,不仅要推进PPP合作模式,更要扶植企业的转型。
投资促进机构将发挥评估和引导职能
在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PPP模式合作的过程中,投资促进机构拥有充足的对接建筑企业的机会,可以承担对政策的传递和诠释、对项目进行梳理和宣传、对合作企业进行引导和沟通,能够发挥搞活PPP项目的枢纽作用。因此,充分认识建筑业所面临的升级转型,是开展投资促进工作的必要准备。
投资促进机构应具备一套促进政府与建筑企业以PPP方式合作的机制与方案。与以往的政府与建筑企业的BOT或BT合作模式(企业完工后交给政府)不同,PPP模式需要从规划、融资、施建、运营等环节着手,注重项目的全程一体化,这些改进,都要从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实现。投促机构应尽快对招商人员进行培训,使其在对接企业时发挥引导作用,对企业的全面运营能力进行评估,并帮助企业尽快适应新条件。
参考PPP模式的成功案例
政府与建筑业采取PPP模式合作,已经有成功的案例,如北京地铁4号线项目、固安工业园新型城镇化项目、江西峡江水利枢纽工程项目、深圳大运中心项目等。
以北京地铁4号线项目为例,社会资本的香港地铁公司、首创集团和政府资本的京投公司以49%、49%、2%的比例组建项目公司,其董事会成员按2:2:1的比例,三方共同设计方案,从融资、施建到运营,所有环节都经过细致的筹划。从2006年正式签约起,4号线项目至今已有10年多,现已成为北京市的地铁主干线之一,运营良好,可作为PPP模式合作的有益参考。